来源: 呼和浩特日报
“蓝天碧水,风清气爽,呼和浩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。”这是广大市民群众、游客对呼和浩特生态环境的赞美。近年来,我市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“绿色答卷”。
2023年,全市优良天数合计292天,优良天数比率为83.5%,PM2.5平均浓度29微克每立方米,重污染天数比率为0.8%,均优于自治区考核目标;
2023年,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(均值)达标率100%,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17年100%达标;
2023年,全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控率、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稳定在100%……
数据闪亮耀眼,变化振奋人心。一直以来,我市紧紧围绕“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”这个中心工作,以“生态能级提升”为标准,以“两屏、四带”为主线,下大决心大气力开展了一系列突破性、开创性、长远性的工作,推动首府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。
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全面巩固提升。市生态环境局印发《呼和浩特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巩固提升实施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,36项指标持续巩固提升。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.1亿元。持续开展旗县区创建国家、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工作。新城区获评国家第七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回民区获评自治区级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土左旗、赛罕区获评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。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。累计完成11.2万户燃煤散烧综合治理,并网淘汰燃煤锅炉46台,建成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“清零”。大唐托电长输供热管网工程和金山热电二期供热管网工程建成投用,新增热电联产供热面积4000万平方米、供热能力7000万平方米。环境空气六项指标“十四五”期间实现全部达标。
加力推进碧水保卫战。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由52万吨增加至66万吨。完成雨污混错接管网改造118处,城区已建成污水管网1496公里、雨水管网1765公里、再生水管网360.58公里,完成21个“千吨万人”水源地保护区划分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17年100%达标。
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。完成20个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任务,印发实施《呼和浩特市畜禽污染防治规划》;完成52个黄河流域“清废行动”问题点位整改。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%以上,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%;完成废旧农膜回收337万亩,年度回收率达到83%;启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试点工作,化肥、农药持续减量增效。全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控率、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%。
强化推进固废污染防治。围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、医疗垃圾处置、建筑垃圾回收综合利用等短板,部署实施42个重点项目,已推动完成17个,全方位提升固体废物处置利用能力。启动“无废细胞”建设,公布第一批无废工厂、无废校园、无废机关等16家创建单位名单,启动第二批“无废细胞”建设工作,已收到无废工厂、无废校园、无废社区创建申请38份,整体创建工作持续推进。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从全区首个“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”,到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”“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”“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”,呼和浩特的亮丽名片一个接一个。
跋山涉水,步履不停;山高水长,映照初心。在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,我市将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,奋楫争先、逐浪前行,以督促治、标本兼治、系统治理,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、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完善、生态文化品牌更加靓丽响亮,奋力书写现代化美丽首府新篇章。